查看原文
其他

一颗澎湃味的梨子会怎样诞生?专访李鑫:梨视频正经历残酷的内部淘汰 | 全媒观

2016-08-29 腾讯传媒 全媒派



又是一个7月,邱兵、李鑫等原澎湃骨干再次从原有的水域跳出,纵身跃入新的海面。这一次,一个名为“梨视频”的短视频创业项目从海平面升起。




1个月以来,我们从各处努力嗅得这个自带光环的“梨子”的蛛丝马迹:网上流传的招聘信息,秒拍、腾讯视频、微信等各处流出的视频,一两张办公室的非全景图,几篇不解渴的“揭秘贴”,都让我们对它产生了更多的好奇。



此前新榜探访“梨视频”位于上海的办公室


尽管“梨视频”尚在“襁褓”之中,但总给人这样的联想:曾经的“澎湃大叔”们攻占完一个阵地,如今是时候开辟一个新纪元了。在这个新的战场,喧嚣背后蕴含着更多年轻的目光、更多的变现空间、更多的转型想象。而它和当年的澎湃一样,背后都不缺坚实的后盾与进击的铠甲。


澎湃已驶入征途,“梨视频”的星辰大海何在?全媒派(qq_qmp)独家采访了“梨视频”团队成员、原澎湃新闻总编辑李鑫。从他的回答中,我们得以管窥这颗“梨子”的内核。



“梨子们”正经历生死淘汰赛


奥运前夕,一组名为《亚军》的人物采访系列短片进入人们视野,片子本身在叙述与镜头呈现上并无过多特殊之处,但立意极佳,“可能是唯一一部只关注亚军的奥运纪录片”,可以说精准地把脉了里约奥运会的舆情走向。



《亚军》王皓一期在B站平台上拥有4.4W点击量


里约奥运前后,腾讯视频、优酷、秒拍、乐视体育、新浪体育、B站等平台都能看到《亚军》这部系列短片,由名为“Pokerface冷面”的账户统一发布,而《冷面》这正是“梨视频”的一档子栏目,定位为“中国首档新闻人物回访类视频”。李鑫在采访中透露,截止里约奥运会闭幕,《亚军》全平台播放量超过2000万,在奥运期间很好地契合了公众情绪,“内部评价属于过了合格线的产品”。


#视频:《亚军》宣传片,时长02:20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i0317rg0i1q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
所谓合格线,是指“梨视频”内部团队正在进行的制作、测试、评估、调整的标准依据。除了《冷面》,观众还陆续在多个视频与社交平台见到了“梨视频”旗下的其他产物,例如主要在秒拍传播的资讯短视频栏目《微辣》互联网原创调查栏目《风声》等,都处在残酷的测试阶段:“测试反应良好的栏目会保留在日后的旗舰平台上,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栏目可能会在上线前被淘汰”。



《微辣》在秒拍平台上的主页:已发布近2千条短视频


李鑫在采访中透露,“梨视频”平台(App)将于年底上线,而在此之前均是测试与调整阶段。各个视频与社交平台分发的数据表现将成为重要判断依据。



“梨视频”旗下的子栏目众多,正在进行大规模内部测试



真正的对手只有自己?


“梨视频”作为一波“老人”的新尝试,是否在市场上存在“同类项“或者参照对标?从采访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讯号:“梨视频”作为全新的资讯短视频平台,完全是为了适应新的用户、新的需求、新的风口才孕育而生的。


但“梨视频”总有学习的对象,例如CNN的Great Big Story、VOX、纽约时报等等。他们从这些媒体制作的短视频中获取灵感、习得制作优秀视频的标准。




实际上,和“梨视频”一样,大洋彼岸的媒体圈,也正经历一场有关“短视频”的试验风暴,不断寻找真正的机会点。


一大波媒体开始为社交平台定制“社交原生”的资讯短视频:Business Insider旗下的Insider坚持原创、依据社交平台特点制作视频,创造了月均超15亿的惊人播放量;老牌媒体《金融时报》的财经硬资讯数据新闻,也开始为社交媒体定制专属可视化视频。


更多的脑洞还在上演:Newstag是2015年新近成立的数字视频平台,平台集合了新闻机构、记者个人、非政府组织和品牌厂商等渠道生产的内容,用户在平台之上可以通过“标签流”方式创建自己的个性化频道,实现视频消费的“内容定制”。




此外,还有更多由新技术带来的视频生产原力正在爆发:今年6月,论坛报集团宣布更名为Tronc,并专注使用人工智能制作内容,如今,他们已经使用AI技术开始制作视频,并预计未来日均可以运用AI制作出2000部视频内容。



视频业务的倾斜,也让媒体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:Mashable在今年4月拿到1500万美元融资后,决定向视频方向转型,聚焦“娱乐性数字文化”,为此公司不仅调整了业务架构、还不惜裁员30人以换取转型活力。


此时此刻,诞生在中国的“梨视频”,是全球媒体视频革命浪潮中的一艘方舟,航行在全新的航道上,同时也和所有的媒体一样,面对着前景与危机并存的技术拐点。



最为好奇且尚待解答的3个问题


尽管“自带光环”、手握大量资源和现金流,但这颗“进击的梨子”也有自己的软肋。团队基因决定其在解决视频制作、社交分发、互动等核心问题时,需要经历不短的试错期。


对于自己将要占领的阵地,“梨视频”有着非常执着的信念:“国内资讯短视频市场是个远未被充分开发的垂直领域”,而黄金战队可以在这片新领地复制往昔光辉。但另一方面,他们却和那些试图去追逐的用户——“年轻上升群体”还有一段距离,毕竟“年轻人”总是那么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。如何真正了解与抵达年轻用户,是“梨视频”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。


第二,对于正在经历试水的栏目和视频作品来说,团队可以全盘相信数据吗?一方面,短时间的测试数据带有偶然性;另一方面,一味迎合数据是否会丢掉团队原有的宝贵气质?


第三,团队构成和人才储备。这个致力于“为那些思想活跃、好奇心强的用户制作视频内容”的团队,核心人员却大多来自纸媒团队,与生俱来存在“代沟”。李鑫也坦言:怎么用视觉语言讲故事,怎么包装一个成功的视频产品,“梨视频”还有不少问题。未来会纳入怎样的人才、如何快速弥补团队短板,将会是筹备期的“梨视频”最重要的工作。



《风声》栏目的招聘信息


对于前沿的视觉呈现技术,“梨视频”也显现出跃跃欲试的冲动,但是似乎还在寻找真正的入口,有关VR、AR等新形式的内容制作仍停留在研究阶段。


可以说,酝酿期的“梨视频”充满了不确定性,但同时也孕育着无限可能。在创投圈有这样一个投资定律:一个不太好的项目,但是执行团队很强,那么这个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值得投资;相反,一个绝佳的idea,如果创业团队素质不过硬,那么投资人会毫不犹豫地放弃。



邱兵在“梨视频”的小木屋


对于短视频创业项目来说也是一样,尽管当下可能无人看清真正的风向,但是一个拥有信念、执行力与反应力超强的团队,或许可以创造真正的成功。


以下为全媒派采访李鑫实录:


全媒派:一个大家都好奇的问题:“梨视频”这个名字因何而来?目前已经看到的栏目名(冷面、微辣、香蕉)很多都和“吃”有关,这是因为团队内吃货很多吗?


呵呵,应该和这没什么关系。这些名字有的是经过推敲,基本确认的,比如梨视频、微辣、冷面。有的是非常随机想的,而且可能不会延续到平台上线。


比如微辣之前的名字是豆角,就是他们加班叫外卖时随便想到的。相比以后怎么运营这些栏目,栏目叫什么可能就没这么重要了。


全媒派:目前看到“梨视频”旗下有多档栏目陆续与大家见面,包括《冷面Pokerface》《微辣》《风声》《香蕉视频》,这些栏目矩阵如何规划,背后是怎样的策略和打法?目前的数据表现如何,是否令人满意?


这些栏目还是试水性质,更残酷得说是在测试,测试反应良好的栏目会保留在日后的旗舰平台上,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栏目可能会在上线前被淘汰。因为分发平台有限,目前的数据指标还相对单一,未来我们会在更多不同属性的渠道中去测试。


现在看,有些栏目的表现还是超出我们预期的,比如“微辣”,它目前主要在秒拍中分发,从素人账号做起,一个多月时间,总播放量已经超过3.7亿,而且上升趋势明显,这个月的前半月已经有2.28亿的播放量。


“冷面”团队最近尝试的《亚军》,全平台播放量超过2000万,还在这届奥运期间很好地契合了公众的情绪,我们内部评价属于过了合格线的产品。


全媒派:“梨视频”尚未推出自己的分发平台,主要是通过秒拍、B 站、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分发,是在有意识地为社交渠道定制短视频内容?


社交媒体会是短视频传播非常重要的渠道,我们几乎所有短视频产品都要求易于在社交媒体传播。但未来我们的核心渠道还是梨视频的自有平台。


全媒派:“梨视频”App 预计何时能和大家见面?是一个纯粹的视频内容平台,还是有一些新的脑洞?


“梨视频”会在今年年底前上线,无论产品设计还是内容生产,它都会做很多新的尝试。


全媒派:有外界消息,“梨视频”团队在学习BBC和CNN的GBS的制作风格。这些消息靠谱吗?“梨视频”和海外哪个视频项目的定位最为相近?


我们会借鉴一些海外优质视频产品的经验。如果说对标,NT、VOX、CNN是我们在筹备阶段观察比较多的。


全媒派:大家都说,和一条、即刻、二更这些关注生活方式的短视频相比,“梨视频”有浓厚的“澎湃味儿”。对国内深度的资讯短视频市场有信心吗?觉得自己的目标用户在哪?


“澎湃味儿”,我想更多是表现在团队气质上。从产品角度来说,梨视频会和我们以前做的东西很不一样。它会更酷一些,更有趣一些,充满好奇心,不会很沉重。但很多以前我们积累的、已经被市场认可的东西,不会丢失。


国内资讯短视频市场是个远未被充分开发的垂直领域。这个领域中,缺少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的优质内容,缺少专业机构生产具有职业素养的优质内容。视觉化和专业生产,我觉得可能是机构媒体最后的机会。


团队曾经反复讨论过,梨视频会把更多的目光投射到年轻上升群体的身上,他们思想活跃、喜欢分享、对世界有求知欲、表达欲,对自身权利有要求,愿意尝试新技术,接受新事物。


全媒派:在国内,是否有视作“梨视频”竞争对手的存在?


在国内目前没有非常直接的对标产品。


全媒派:目前“梨视频”的团队构成如何,决策机制是怎样的?此前也有消息透露说不少成员是传统媒体出身,甚至是文字记者,他们制作的视频内容足够有吸引力吗?未来想招聘什么样的人才注入,在《风声》的招聘里没有看到注重互联网和社交基因这一能力项。


团队框架已经成型了,相比传统的媒体结构,它会更加合理。技术、运营、社交团队被放在与内容团队同等重要的位置。


我们团队中确实有不少是传统媒体文字出身的。这种人员结构利弊都很明显,在议题设置、调性把握、操作的速度和深度方面,团队比较自信。当然,怎么用视觉语言讲故事,怎么包装一个成功的视频产品,这些方面我们还有不少问题,筹备期我们重点也是在解决这些问题。


所以我们团队中已经有一些来自互联网公司和电视媒体的同事,而且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资讯视频牛人的加盟。我们也有非常系统的带薪实习生计划和团队培训计划。


全媒派:有采访指出将会尝试 VR/AR 的内容创作,当下是否有初步的布局和规划?


我们内部会有一个类似实验室的团队,专门尝试很多技术、创意和操作上有创新性的产品。它在未来也会给梨视频带来更多的想象力。


-END-


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